这两天,在姜鱼的默许下,李道清靠着一双饱经世故的利眼,迅速把这个小型工业园——三里河庄子的大致情况摸得七七八八。

    当然,生产秘方不包含在内,他关注的是姜鱼亲自操刀定下的“多劳多得、奖勤罚懒”管理制度,以及每天晚饭后的一刻钟小课堂。

    前世,姜鱼没亲身经历过夜校扫盲班,却知道这一举措的深远意义。有了资本,就把扫盲这件事悄悄提上日程。

    这年头,读过书的文人大都心高气傲,她总不能指望招一批这种人来帮她管理工厂,直接给工人们扫盲、重点培养有管理才能的小头头更合适——后者为了继续升职加薪,学习动力劲头足足的。

    姜大志身为扫盲班夫子,就得到了李道清的重点关注。

    一开始,姜大志对教工人们、乃至附近有意愿的百姓识字,是不大理解的,觉得最多教教管事就算了,普通工人只需要听上头的吩咐去做。

    但他被姜鱼说服了,教学这些时日以来,也亲眼看着有些人的变化,对这份工作也生出了不少热情。

    对于跟过去的他一样不解的李道清,他这么解释。

    “教会他们认字,平时就不容易被人坑蒙拐骗,上工时也不容易记错步骤发生事故。他们懂得更多道理,就会生出上进之心,也不至于把时间浪费在说人长短、攀比斗殴上。父母知道了认字的好处,也得到了好处,才愿意、也舍得让孩子读书,下一代成材的可能性更大。圣人说‘有教无类’,大致就是这个道理吧。”

    李道清一直很看重教育,在地方为官时除了努力劝农桑,最用心的就是普及社学,只是效果远不如他想象的好,任职期间时常还要为一帮“无知刁民”闹出的鸡毛蒜皮争斗感到头疼。

    他曾以为,这是因为朝廷腐朽,党争激烈,选贤任能不如以往公正,官场新人大多只能依附一方狗苟蝇营,即便多考上几个穷苦学子,还是改变不了大局。

    可,姜家兄妹堪称简单粗暴的扫盲方法,竟意外拨开了他眼前的迷雾。

    对啊!

    谁说教书育人就只能教四书五经,只能专门培养考科举的学子?

    利用闲暇时教他们认些常用字,用小故事劝他们正直向善,潜移默化地将读书有用这个观点根植在他们心中就足够了。

    而读书有用,也未必要考上秀才举人才有用,认字多、会办事就能升职加薪,这样实实在在又近在咫尺的好处才是老百姓最想要的。